http://gansu.hteacher.net 2023-11-08 17:06 甘肅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畢加索及立體派的起源,掌握《格爾尼卡》的藝術特色及欣賞方法,并能夠運用方法鑒賞其他立體派的作品。
2.通過欣賞、討論等形式,掌握《格爾尼卡》的藝術特色,進而學會立體派作品欣賞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3.感受立體主義作品的形式美感,體會《格爾尼卡》用象征性的手法表達反戰(zhàn)思想,領悟中西方多元文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藝術特色及欣賞方法。
難點:運用理解立體派象征性等藝術手法,掌握立體派作品欣賞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二戰(zhàn)”相關視頻,視頻播完后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積極發(fā)言,教師總結:戰(zhàn)爭是陰郁和恐怖的,而有一位20世紀的立體派畫家把自己對戰(zhàn)爭的痛恨和帶給人的恐怖感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他就是畢加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這位立體主義大師筆下的戰(zhàn)爭是怎樣的?順勢導入課題《格爾尼卡》。
(二)描述分析
1.畢加索
播放畢加索的記錄視頻,請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
畢加索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可愛、有趣、憤青、勤奮……)
學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師總結:畢加索是西班牙畫家,西方現(xiàn)代美術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力的大師。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藝術、原始藝術、東方藝術以及塞尚的影響。他一生勤奮,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眾多的美術作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其作品風格多樣,但卻保持著自己粗獷、剛勁的藝術個性。
2.《格爾尼卡》畫面內(nèi)容
出示《格爾尼卡》,請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
①你能從《格爾尼卡》中看到哪些物象?(牛、馬、舉燈的女人、燈、躺在地上的戰(zhàn)士……)
②這幅畫給你的感受是什么?(壓抑、恐怖)
學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師總結:這幅畫物象有很多,有牛、馬、女人等,都比較支離破碎,給人一種壓抑、恐怖、陰森的感覺。這幅畫采用的就是動點透視,多方向去觀察和表現(xiàn)物體,并將一個對象分解成多個視角的幾何切面,進行組合。
3.《格爾尼卡》藝術特色
繼續(xù)展示《格爾尼卡》,教師講述格爾尼卡的畫作背景,四人為一組討論:
①這幅作品都用了什么顏色?物象有什么特點?空間感如何?(黑白灰,夸張怪異,二維平面感)
②這些物象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燈”代表痛苦和悲劇的氣氛;“舉燈的女人”代表希望;“從樓上跳下來的人”代表驚恐;“牛”代表殘酷和黑暗的法西斯;“馬”代表痛苦的人民;“抱著已死孩子的女人”代表人類受苦難的普遍象征;“躺在地上的戰(zhàn)士”象征軍人的永不瞑目。
③這幅作品表達了畫家怎樣的思想感情?(反對戰(zhàn)爭)
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總結《格爾尼卡》藝術特色:這幅作品采用動點透視,把夸張、變形的物象進行重疊、組合,并賦予其象征意義。而色彩上采用黑、白、灰等顏色,突出恐怖的氛圍,把法西斯令人發(fā)指的暴行泄露出來,這些超時空的形象,蘊含了畫家憤懣的抗議,以一種史詩般的悲壯來觸動觀眾的視覺和心靈。
(三)總結解釋
根據(jù)對《格爾尼卡》的分析,試著總結立體派有哪些特點?如何欣賞立體派作品?
學生積極討論,教師總結:立體派否定傳統(tǒng)繪畫中的定點透視,以動點透視、多方向去觀察和表現(xiàn)物體,將一個對象分解成多個視角的幾何切面,加以主觀的并置、重疊、組合,從而徹底摒棄了物體的自然形象。在欣賞時可以從色彩、造型、空間、特點等方面去欣賞。
(四)欣賞評價
教師展示畢加索的作品《亞威農(nóng)少女》,學生運用所學欣賞方法,以四人為一小組探究其特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進行點評。
(《亞威農(nóng)少女》造型:女人正面的胸脯變成了側面的扭曲,正面的臉上會出現(xiàn)側面的鼻子,甚至一張臉上的五官全都錯了位置,呈現(xiàn)出拉長或延展的狀態(tài);色彩:色塊層次分明、靈活多變;空間:畫面構圖看似隨意,卻又暗含的秩序,任意分割的背景映襯人物。)
(五)小結作業(yè)
1.師生共同總結《格爾尼卡》的藝術特色,并升華情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熱愛生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2.查找資料并搜集立體派其他的代表畫家和代表作品,下節(jié)課分享。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文文
公告啥時候出?
報考問題解惑?報考條件?
報考崗位解惑 怎么備考?
沖刺資料領?。?/p>
備考資料預約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關于華圖
新手指南
網(wǎng)站產(chǎn)品
公眾號
視頻號
備考群
投訴建議:
電話:400-8989-789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