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筆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題1(八)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2-12-23 11:03 中國教師資格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請認真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0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1)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10分)

(2)試為本詩擬定教學目標。(8分)

(3)依據(jù)擬定的教學目標,為本詩寫一個教學設計。(22分)

1.(1)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10分)

【參考答案】

本詩描寫了梅子成熟時節(jié)詩人游三衢山的見聞感受,展現(xiàn)了浙西山區(qū)明媚清麗的風光,通過描寫出游路上的天氣、歸途中看到的景致,構(gòu)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畫面。(5分)

表達了詩人對畫沿途所見之景的喜愛之情,以及高漲的游興,體現(xiàn)了詩人此時明麗的心境。(5分)

【解析】

2.(2)試為本詩擬定教學目標。(8分)

【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會寫“梅、溪”等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理清詩人出游的路線,掌握“卻”“陰”等課下注釋的含義。(4分)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大聲朗讀、展開想象、聯(lián)系課下注釋等方式,品讀關鍵詞句,初步感受詩歌中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以讀促悟能力。(2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在梅子成熟時節(jié)游覽三衢山時的怡然自得之情,以及對三衢山景致的喜愛之情。(2分)

【解析】

3.(3)依據(jù)擬定的教學目標,為本詩寫一個教學設計。(22分)

【參考答案】

教學設計

一、課堂導入

課堂初始,教師出示三衢山的風景圖,請一位學生談談看到此圖的感想。隨后,其他學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曾經(jīng)游山的經(jīng)歷,并介紹一下自己見到的、曾經(jīng)去過的山林的風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古人世界,看看宋代詩人曾幾是如何記自己一次游山經(jīng)歷的。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采用多媒體播放圖片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展示三衢山的風景圖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情詩境,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為切入點引出新課,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理解詩題

1.提問:“三衢”是什么意思?

要求:朗讀詩歌,結(jié)合課下注釋,查字典,小組討論等方式理解意思。

明確:“三衢”是一個地方,浙江三衢山。

(二)解決生字詞

1.自主探究:學生自讀,讀通詩歌,對不懂的詩句借助工具書或與同桌交流,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2.檢查反饋:教師檢查學生掌握情況,指導漢字結(jié)構(gòu)書寫,“梅”是左右結(jié)構(gòu),偏旁部首是“木字旁”,可以組詞為“梅花”等。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組織學習生字詞可以提高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三)教師范讀劃分節(jié)奏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設計意圖:教師泛讀幫助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押韻,在聽讀的過程中劃分節(jié)奏,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詩歌誦讀,感受詩歌內(nèi)容。

(四)了解作者

提問:本首詩的作者是誰?

要求:結(jié)合課前預習。

明確:曾幾,宋代文學家。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課內(nèi)外文學常識。

三、研讀詩歌,深入分析

(一)欣賞第一句

賞析句子:梅子黃時日日晴。

1.提問:這首詩的第一句寫了什么?

明確: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很晴朗。

2.提問:詩人為什么要在這里強調(diào)“日日晴”呢?

明確:因為梅子成熟季節(jié)一般多雨,恰逢多日不見的連續(xù)晴天,很難得。

3.提問:“晴”字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確:“晴”為全詩賦予了明麗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調(diào)。

4.朗讀體會:學生齊讀第一句,注意以敘事的口吻開始朗讀“梅子黃時”,重點讀好“日日晴”中兩個“日”字,第一個“日”字讀得稍微長一點兒,稍微重一點兒,最后以上揚的語調(diào)讀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

(二)賞析第二句

賞析句子:小溪泛盡卻山行。

1.提問:第二句又寫詩人做什么了呢?

明確:寫了詩人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出游路線。

2.提問:“泛盡”的“泛”是什么意思呢?

明確:“泛”指的是乘小船。

3.提問:詩人在出游的路線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明確:乘小船來到了小溪的盡頭,再走山路繼續(xù)前行。

4.提問:這里的“卻”是何意?

明確:“卻”是“再、又”的意思。

5.提問:那么,詩人為什么要說“卻”山行呢?

明確:“卻”山行是再走山路繼續(xù)前行,道出了詩人高漲的游興。

6.朗讀體會:學生大聲齊讀第二句。第二句寫了詩人溪盡改走山路,游興高漲,注意要讀出他的開心之態(tài)。

(三)賞析第三句

賞析句子:綠陰不減來時路。

1.提問:這句中“綠陰”是何意?

明確:是綠樹成蔭之意。

2.提問:詩人是如何描寫“綠陰”的?

明確:山上綠樹成蔭,不亞于來時之路。

3.提問:那么這句詩向我們提示了詩人的出游進入到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了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景致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不減來時路”暗示我們詩人游玩結(jié)束;“綠陰不減”描繪出了詩人在歸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來時少。

4.提問:從本句我們可以猜測出詩人此時的心情又是什么樣的呢?

明確:詩人此時已在歸途中,但是并不覺得累,反而游興未減,興致更濃。

5.朗讀體會:學生齊讀第三句,語速可加快,把重音落在“路”字上,結(jié)尾語調(diào)上揚。

(四)欣賞第四句

賞析句子:添得黃鸝四五聲。

1.提問:最后一句,詩人在歸途中又遇到了哪種動物?

明確:黃鸝。

2.提問:那么詩人是如何描繪黃鸝的呢?

明確:樹林中不時傳來黃鸝悅耳的鳴叫。

3.提問:詩人是如何描述黃鸝的叫聲的呢?

明確:樹林里“添得”了“四五聲”鳴叫。

4.提問:詩人為什么在歸途中可以聽到這寥寥的“四五聲”的鳴叫呢?大家由此可以猜測出此時周圍的環(huán)境是什么樣子的呢 ?

明確:此時的樹林應該是幽靜的,正因為周圍環(huán)境的幽靜,詩人才可以清楚地聽到這悅耳的鳴叫。

5.提問: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能感受到詩人怎樣的心境呢?

明確:表達了詩人對沿途所見之景的喜愛之情,以及高漲的游興,體現(xiàn)了詩人此時明麗的心境。

6.朗讀體會:學生齊讀最后一句,可以以輕松且稍快的節(jié)奏朗讀,讀出靜中有動的韻味。

四、品讀詩歌,體會手法

1.提問:正因為樹林里寂靜的環(huán)境,使得詩人在歸途中可以聽見黃鸝鳥的幾聲悅耳的鳴叫。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兩種描寫,哪一種是“靜”,哪一種是“動”?

明確:黃鸝鳥的叫聲是“動”,而樹林的寂靜是“靜”。

2.提問:通過詩人對黃鸝鳥的描寫,大家可以感受到哪一種更深層次的感覺呢?

明確:通過幾聲黃鸝鳥的聲音,更加能夠感受到樹林的靜謐。

3.提問:那么,這種透過有聲音的事物能感受到無聲事物的寫法就叫做“以動襯靜”。那么這種寫法又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這是一種襯托的方式,以動態(tài)的景物來反襯靜態(tài)的景象,從而烘托出一種更靜謐的氛圍。詩中就是用黃鸝鳥的聲音烘托出樹林的更加靜謐的氛圍。

五、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展開想象,背誦詩歌。

設計意圖:在朗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背誦詩歌提高學生以讀促悟的能力,增強有關節(jié)日尤其是關于景色描寫的詩歌的積累。

六、課堂小結(jié),總結(jié)升華

教師請學生各抒己見,談談學完詩歌后的感受。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寫了詩人在梅子成熟時節(jié)游覽三衢山時的見聞感受。詩人不僅在游覽的路上見到了梅子和小溪,也在歸途中聽到了黃鸝鳥的叫聲,悠閑、自在。

設計意圖: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總結(jié)老師補充,課堂結(jié)構(gòu)更完整。

七、開放演練,布置作業(yè)

1.用自己的話再次完整地描繪本詩中所描寫的春景;

2.搜集其他冬春交換時節(jié)的生物知識,下節(jié)課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語文能力及本首詩歌的特點,開放的作業(yè)可以體現(xiàn)學生中心的教育觀,提高作業(yè)趣味性和開放性,提升學生完成作業(yè)的信心,達到更好地鞏固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效果。

八、板書設計

三衢道中

0

【解析】

關注公眾號

推薦閱讀:

教師資格面試技巧

教師資格資格認定

教師資格證書領取

責任編輯:欣欣

教師教育網(wǎng) 教育信息網(wǎng) 人事考試網(wǎng)

>>更多教師資格證國考相關信息/資料查看

2024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前必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學習遷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學習動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皮亞杰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思維的

精彩推薦

換一換

有報考疑惑?在線客服隨時解惑

公告啥時候出?

報考問題解惑?報考條件?

報考崗位解惑   怎么備考?

沖刺資料領???

咨詢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