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第七十中學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優(yōu)良傳統(tǒng)、嚴謹校風的市級一類一級學校。 1973年2月,創(chuàng)建于1967年的九十五中學與長春市第七十中學合并,更名為長春市第七十中學,2003年遷入新校址,2005年2月,七十中學兼并了原三十七中學,成為長春市寬城區(qū)四大校之一。在三十年的風雨歷程中,七十中師生始終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勇于開拓進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 長春市第七十中學,位于長春市寬城區(qū)黑水路1555號,地處二道、南關、寬城三區(qū)交界,校園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2300平方米,教學樓寬敞明亮,造型美觀,環(huán)境優(yōu)雅,建有專業(yè)多功能體育館,設備齊全,操場面積為1210平方米,整個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布局規(guī)整,極富文化氛圍。學校有多媒體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教室,多媒體主控室,電子聲像室,心理咨詢室,閱覽室,網絡信息中心,有閉路電視系統(tǒng),美術、形體、音樂專業(yè)教室,配有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和先進的電子閱覽室各一個。有禮堂、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學校已加入國家教育教學網,建立校園網絡系統(tǒng),遠程網絡系統(tǒng)等現代化教學設施。三十年來,學校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素質,逐漸形成了一支素質高、能力強、具有現代化教育理念、師德優(yōu)良、業(yè)務精良、教風嚴謹、積極進取的教師隊伍。至今全校教師已全部達到本科學歷,其中研究生學歷7名。高級教師27人,中教一級教師30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優(yōu)秀教師3人,市級優(yōu)秀教師3人,市級骨干教師5人,區(qū)級骨干教師15人。省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1人。有24名教師的學術論文獲國家級論文一等獎、29人獲省級論文一等獎。另外,學校長年聘請外籍教師2人。2004年,七十中學獲得“長春市一類一級示范學校”稱號。在市、區(qū)級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下,在校領導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發(fā)展中的七十中學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2007年中考中,田敏佳同學以582.5分的好成績考入東北師大附中,全校200多名學生考入一、二類重點高中,升學率達到100%,超額完成推薦生任務。七十中學在注重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2003年組建了全市最大的中學生威風鑼鼓隊,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區(qū)各級大型表演活動,獲得各界人士的好評。由于地理優(yōu)勢,七十中學還與偽皇宮建立幫扶單位,定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力爭使七十中學的學生成為適應新社會形態(tài)的全能型人才。新世紀,新起點,新學校,新發(fā)展。面對新的信息化的世紀,長春市第七十中學將本著加強基礎求發(fā)展,嚴謹治學揚個性的辦學思想,致力教育人文意識的熏陶,努力構建“語言教育,信息教育,科學教育,美育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五大教育板塊,力爭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在新的世紀里,為發(fā)展祖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再展新風采,譜寫
長春市花園式星級校、長春市生態(tài)校、長春市校園文化建設示范校、寬城區(qū)教育科研先進校寬城區(qū)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寬城區(qū)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寬城區(qū)精神文明先進單位、2003-2005年寬城區(qū)整體辦學水平提高獎、2003年初中畢業(yè)班二項提高獎、達標獎2003年寬城區(qū)教育系統(tǒng)職工排球賽優(yōu)秀組織獎、2004年畢業(yè)班工作提高獎、達標獎、2005年教育質量一體化管理工作達標獎、2006年教育質量一體化管理工作達標獎創(chuàng)辦于1956年的長春市第十五中學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位于春城北部雁鳴湖畔,校園占地面積近三萬平方米,四面環(huán)樹,環(huán)境幽雅靜謐,教學設備先進,教學設施齊全。幾年來,學校在“強化常規(guī)、打造特色、尊重差異、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引領下,先后被評為吉林省最得民心學校、吉林省綠色生態(tài)校、長春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型學校、長春市AAA學校、寬城區(qū)快速發(fā)展新興校、寬城區(qū)優(yōu)質學校等各類先進單位。學校開展自主教育以來,倡導學生做到行為自律、管理自主、精神自強、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學?,F已辦成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十五中學堅持走內涵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均衡發(fā)展之路,拼搏進取,不斷拓展自己的發(fā)展空間
長春市第八十中學是長春市教育局直屬校,歷史悠遠,素負盛譽,有初、高中兩個教學部,32個教學班,1400多名學生,在崗教師120余名,學校地處吉長公路南線,位于二道區(qū)勸農山鎮(zhèn)旅游開發(fā)區(qū)境內,距長春市20公里,在世界風景園東1公里處,遠離鬧市,社會治安良好,綠樹成蔭,花繁徑幽,書香飄逸,清凈幽雅,教學樓、食堂、寢室和學生農業(yè)實習基地渾然一體,是學生學習理想的殿堂長春市綜合實驗高中現為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完全中學,始建于1960年,1995年雙陽縣撤縣劃區(qū)后歸長春市教育局直屬,改名為長春市第八十中學,2003年3月根據教育發(fā)展的要求經市教育局批準,學校更名為長春市綜合實驗高中。學校位于吉長公路南線,地處長春、林、九臺、雙陽結合部,是半徑50里內唯一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生源遍布長春周邊13個鄉(xiāng)鎮(zhèn)和長春市部分城區(qū)。學?,F有30個教學班,其中高中18個班(含1個職業(yè)高中班),學生155名教職工125名,專任教師115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9名,具有中、高級教師職稱的教師78名,市級骨干教師4名,省級骨干教師3名,市級勞動模范1名,市級優(yōu)秀班主任10名。多年來,學校教師隊伍相對穩(wěn)定,經多年中高考錘煉,學校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比較合理,專業(yè)水平較高,熱愛農村教育的高素質教師群體?! ⌒@占地57950平方米,校外教學用地2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547平方米,學生食堂、寢室配套,能夠滿足460名學生食宿。學校新、老三室儀器設施比較齊全,音體、美器材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學校投資建設了一座多功能的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長春汽車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二十二中學始建于1956年,歷代的教育工作者寫就了數十個厚重的里程碑。2001年,第二十二中學進入一類一級示范校行列,同時被評為長春市標兵單位。 第二十二中學現有教師102名,其中,中高級教師80余名,研究生學歷8人,本科學歷87人。學校堅持以科學的名義、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按照教育規(guī)律,培養(yǎng)健康向上、均衡發(fā)展的、具有“自主、踏實、刻苦、進取”的人格素養(yǎng)、適應創(chuàng)新型社會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設有標準化的兩個物理實驗室,兩個化學實驗室,一個生物實驗室;兩個微機室,兩個語音室,一個多媒體教室,一個多功能教室,一個電子備課室。學校占地面積三萬三千多平方米,配有完善的教育設施。 學校與路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辦學,引入英語外教,全面提高農村學生英語水平。2008年,學校組建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并與第九中學合作,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把學校帶到一個新高度。
長春市第六十中學校位于長春市朝陽區(qū)永春鎮(zhèn)永春街 2999號,占地面積19695平方米,校舍面積3618平方米,分為教學樓和實驗樓兩個區(qū)域。學校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樹成蔭,各功能教室齊全?,F有12個教學班,553名學生,教職工總數48人,其中大學學歷教師28人,大專學歷教師13人,中師和高中2人,小學編5人,農村骨干教師1人,區(qū)級骨干教師3人,市區(qū)級優(yōu)秀教師稱號10人,是一所有較大發(fā)展?jié)摿Φ霓r村初級中學。• 建設一個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領導班子在領導班子建設中,堅持抓教育觀念的轉變,抓理論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班子成員參加高層次的理論研討會,系統(tǒng)提高班子成員的理論水平和領導水平。班子成員團結協作,認真完成本職工作,不斷開創(chuàng)學校工作新局面,各項工作均取得較好成績,班子成員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獎勵。獲得省、市、區(qū)級優(yōu)秀論文 20多篇。應該說現任領導班子素質較高,理念較新,形成團結進取,勤奮求實的良好局面。•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學校認真落實省、市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積極開展“師德形象塑造”,“愛生行動計劃”,“尊生案例”,“教師宣誓制”活動,使教師樹立新觀念,建立新關系,探索新方法,培養(yǎng)新人才。極大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 教師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學校通過教學基本功、教研基本功、科研基本功三種方式培訓教師,不斷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個人素質。我校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達到 87.2%,超過“九五”計劃指標20.2%,大學學歷占取職工總數的59.5%,超過“九五”計劃指標16.5%,有中學一級教師28人,中學二級教師12人。共有國家省、市級論文58篇,其中國家8篇,省20篇,市級30 篇。• 扎實有效進行農村辦學模式改革農村學校每年升學率只有 30%,其余70%必須回到農村參加生產勞動,因此這些孩子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教育的成敗,因此我們2000年開始在農村學校實施農村辦學模式改革,具體方法如下:• 在初一、初二學生中實行專業(yè)技術分班教學,全員選修農村實用技術。進行職業(yè)技術滲透。使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學習一些種植、養(yǎng)殖業(yè)技術,為今后回農村參加生產勞動和初三進行分流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 在初一下學期開始實行數學、英語分層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在初中階段最能產生兩極分化的科目是數學和英語,因此我們實行數學、英語兩科的分層教學,也就是AB班制,學校在上英語、數學課的時候,成績突出的學生都進入一個班,其他不怎么好的同學分別到另一個班進行教學,這樣使一些好學生能吃得飽,差生能夠消化得了,不同程度學生都有收獲,從而提高整體學習質量
長春希望高中座落于亞泰大街東側,南嶺運動場對面,環(huán)境清新優(yōu)雅,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400平方米,學校現有48個教學班,2500多名學生,教工總數185人(其中在編135人),是一所規(guī)模適中,條件優(yōu)質的省級重點中學。長春希望高中具有三項省內獨一無二的辦學特色。其一是歷史的紅色性。它是伴隨著新中國誕生的鐘聲,為軍隊、政府、烈士子女創(chuàng)立的一所公益性較強的學校——長春八一小學。它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艱苦奮斗精神。其二是自2001年以來政府扶持的德政工程,政策到位,“四免一補”的“希望”教育。正由于政府的特殊政策,拯救了(自2001年至今六年時間里)一千多個家庭及子女和一所薄弱學校,為長春市乃至全國教育和民生問題的解決樹起了一面“希望”旗幟。其三是學校管理嚴謹,贏得了信任,承辦了吉林省唯一一所內地新疆班教育教學任務,目前正以實施“四關”工程而形成獨具風格的軟件建設而響譽全國25個省市區(qū)及新疆各地。這三項特色具有鮮明的公益性、政治性、民族性、國際性的特殊特性。長春希望高中還具有尊重科學、追求內質的學校管理特色。其一是“承諾——反哺”、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禮儀的德育管理模式;其二是“段段清”動作操作流程教學管理模式及“小先生制”學科教學操作模式(這是學校校長林絮老師堅持九年的學科課程教學規(guī)律探索的結晶)。其三是“記——饋——思”行政常規(guī)管理模式及以“細節(jié)——構建——和諧——能力”為目標的行政執(zhí)行管理模式;其四是以“校本培訓”為突出特色的教研管理特色。以上四項體現出在共性中的“希望”管理特色,它含有許多層次與環(huán)節(jié),它反映出了一條大眾教育、平民教育規(guī)律的雛形,并有待于進一步探索與開發(fā)長春希望高中更是一所多才多藝,多種文化交織的特色學校。學校形成以毽球為龍頭的體育特色傳統(tǒng)校。曾多次代表吉林省民委、農委參加全國性比賽以及中學生錦標賽,取得了團體前八——前四的好成績,為吉林省、長春市贏得了榮譽,并且毽球項目已成為學校推廣的大眾健身項目之一的每人必會的學校特色項目;學校二胡隊發(fā)展壯大,已成為吉林省二胡民樂基地校;學校是一所有維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朝鮮族、漢族的民族大家庭,從而形成以漢語、英語、俄語、日語、韓語、維族、哈語多種語言并存,以多種文化、多種習俗交織而構成的又一道為長春市增彩的亮麗風景線。 以上三大特色——辦學特色、管理特色、文化特色的形成,體現著學校堅持“博學、博愛、尊重、誠信、自強、反哺”為精髓的“希望教育”的辦學思想;堅持“以校為本、以人為本、以知為本”的辦學方略;堅持“全面育人、全面發(fā)展”的辦學宗旨;堅持“可持續(xù)性、跨越式發(fā)展”的辦學道路。 多年來,學校在教育教學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這都歸功于黨和政府的政策好,歸功于全校師生及家長的辛勤努力,使學校在五——六年時間里,在長春市煥然一新,被廣大市民接受,在吉林省乃至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并形成特殊的窗口學校和品牌學校。我們堅信,我們將在新一屆政府指導、引領、支持、關懷下,再用五、六年時間,為長春市的教育、經濟、政治、民族關系再創(chuàng)輝煌!
長春市第一0四中學座落在解放大路與樹勛街的交匯處,是市政府首批命名的一類一級學校?,F有南、北兩個校區(qū),是一所集小學、初中為一體的九年制學校。學校占地面積近二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500平方米,現有58個教學班,2855名學生。學校辦學設備齊全、條件優(yōu)良,有雙套標準化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有雙套先進的微機室、語音室、圖書室、閱覽室,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網絡教室 、有先進的體育館和形體訓練廳。一O四中學注重師資隊伍建設,精心培養(yǎng)名師,通過崗位練功,師徒結隊子,到外校學習,到外國學習,請教育專家到校講座等方式加強了教師的業(yè)務水平,使學校的師資水平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出現了一大批省市聞名的教師。現有教職工220余人,其中高級教師69人,一級教師88人。省、市、區(qū)級骨干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3。涌現出65位教學新秀、能手、學科帶頭人、班主任標兵、省市區(qū)勞動模范、省市優(yōu)秀教師。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必然會出現高質量的教育效果。這所學校在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和中考中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有256人次在市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王張悅獲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 2002年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華山獲特等獎,七名學生獲一等獎,還有二十一名同學獲二、三等獎。2001全國數學RT杯競賽中,六名學生獲一、二等獎。全國"華羅杯"數學競賽中,于洪禹獲一等獎,全國化學競賽中,周鶴獲一等獎。2002年市化學競賽,姜再騫等5名同學獲一等獎,11名同學獲二、三等獎。物理競賽華山等3名同學獲一等獎,9名同學獲二、三等獎。市數學競賽張強同學獲全區(qū)第一名。近幾年,中考成績斐然,出現了魏媛、于婷、王陸、江甲沫等南關區(qū)中考狀元,被社會譽為"中考狀元"的搖籃。2001年中考,該校囊括南關區(qū)前四名,江甲沫以遙遙領先的成績成為南關區(qū)中考冠軍。一O四中學被人們譽為中考狀元的搖籃。
長春市第69中學位于長春市南湖大路37號,長春市南站附近。學校占地面積28336平方米,操場寬闊,學生活動范圍廣。 69中學始建于一九六四年八月,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的歷史。學?,F有教學班14個,在校學生 600余人,教職工59人,現任教師中,中教高級10人,中教一級26人,中教二級19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學校擁有現代化的微機室 、語音室、電教室,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達到了省級標準。98年學校先后被評為“長春市振興校”、“吉林省首批初中達標校” 、“市首批花園校”及“素質教育示范校”,全校教師工作作風嚴謹、踏實肯干,學校提出了“以合作教育為載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辦學思路,全體教師正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銳意改革、開拓創(chuàng)新、內增素質、外塑形象,向現代化中學邁進。
長春市第九十中學位于隆禮路45號,毗鄰《長春日報》社、吉林省圖書館、白求恩醫(yī)科大學,環(huán)境優(yōu)雅,文化氛圍濃郁,交通便利。我校現有教職工121人,有24個教學班,1200多名學生?! ∪碌男@,蒼松翠柏,綠草紅花,整個校園環(huán)境令人賞心悅目,校園文化富有實效性、注重思想性、藝術性,形成了春風化雨的良好的教書育人環(huán)境。我校在姚淑清校長的帶領下,堅持走從嚴治校,科學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 為了徹底改善教學條件,加大“科教興校”的投資力度,改進和增加現代教學設備,新建了多功能教室、語音教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學生多媒體機房;完善了學校的理、化、生試驗室,圖書館、閱覽室、衛(wèi)生室、檔案室。在2000年我校又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學校進行了校園網的建設,從而使學校的資源能夠更有效的發(fā)揮作用。這些使我校步入了省級示范校的行列?! W校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還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形成了尊師愛生、團結勤奮,樂學善教的校風,學校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培養(yǎng),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云帆寫作小組、外語沙龍、小記者團、家庭假日協作小組、微機小組、攝影小組等,這些活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980年的十六中學,辦學條件相當簡陋,全校只有6棟平房,總建筑面積不足三千米。經過四界領導班子和師升員工的的艱苦奮斗,學校面貌和教育質量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4000多平方米的教學大樓寬敞、明亮,投資近百萬元的操場、運動場設備先進、功能齊全?,F代化標準的食堂能容納近千人就餐,學生宿舍在近幾年內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W?,F代教育技術設備完備,具有現代化的微機室、多媒體教室,教學雙向控制設備、電子備課室、語音室?! ⌒D書館有藏書近三萬冊,學生閱覽室有各種報刊二百多份(種)?! ∪齻€實驗室(物理、化學、生物)系省級達標實驗室?! W?,F有省級學科帶頭人1名,市級學科帶頭人5名,高級教師12名,中級、教師28名?! W校和日本國民間友好團體微風會結為友好關系,每年日方向我校一年級學生提供部分資助?! W校的辦學理念是先進的,是真正與時俱進的。學生有特長,教師有魅力(人格魅力、能力魅力),學校有特色,這是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 W校的育人理念是,以愛為基礎,以理解為鑰匙,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里。要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要充分尊重學生?! W校的教學工作的目標是,不僅要“授之以魚”,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尋找寬闊的漁場。知識重要,能力比知識更重要,而健康的思維品質遠比能力更重要。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