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6-03 17:4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比較問題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級和名份,倡導“為政以德”,強調“仁“禮”,注重貴賤有序的等級秩序,法家主張用法制來維護社會秩序,B項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處。重農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項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張,法家主張變革,認為“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C項錯誤;D項只符合儒家。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據材料中“不與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時實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錯誤。材料中“罷侯置守”指廢除分封制,罷去諸侯,實行郡縣制,設置郡守,答案為A。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敬。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統(tǒng)治者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秩序穩(wěn)定,到漢武帝時經濟得到發(fā)展,因此馬匹大量增加,“普通百姓也擁有馬匹",A項正確。漢武帝初,張塞尚未通西域,因此不可能引進西域良馬,B項錯誤﹔魏晉南北朝時,游牧民族大規(guī)模內遷,C項時間不符;戰(zhàn)馬消耗減少,并不是馬匹增加的主要原因,D項錯誤。
4.【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史學素養(yǎng)和歷史素材的認識。謠讖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目的性,主觀臆測,屬于唯心主義并不能預示歷史發(fā)展的走向,更不能改變歷史的走向,AB兩項錯誤﹔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發(fā)展是遵循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謠讖與歷史上某些現(xiàn)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現(xiàn)象,并不是必然的,C項錯誤,D項正確。
5.【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從題目和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解讀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歸盱治”,體現(xiàn)了佛教的“治心”與儒學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學影響,主動適應社會,A項正確;儒、佛開始出現(xiàn)合流是在唐朝,B項錯在“開始”當時占據社會主流思想的儒學,C項錯誤﹔儒學地位發(fā)生動搖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D項錯誤。
6.【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從題目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古代封建社會一-直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后期有所放松,但從未廢止,A項錯誤﹔漕糧海運是指通過海運將東南地區(qū)的稅糧運至京師,選擇海運而不是選擇河運,反映出當時造船航海技術進步,B項正確;內河航運主要是通過大運河,元朝時曾疏通運河,項不符合史實;元朝時疆域擴大,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材料未體現(xiàn)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
7.【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從題目和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戰(zhàn)國時韓非子的思想確定了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A項時代不符﹔根據材料“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B項正確;自漢武帝時,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會的治國理念,C項錯誤;D項“執(zhí)法無準、量刑無據”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
8.【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從題目和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題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視農業(yè)的目的,強調重農意識的目的也在于維護統(tǒng)治的穩(wěn)定,A項錯誤,D項正確。“關心百姓疾苦”和“申飭官員無能”都屬于表現(xiàn),BD兩項錯誤。
9.【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古希臘是人文精神的發(fā)源地,與古羅馬不符,A項錯誤;對后世民主政治影響較大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羅馬,B項錯誤﹔羅馬法的某些原則為歐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羅馬帝國最終衰亡,D項錯在“治理大國的成功經驗”。
10.【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考查美洲人口結杓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AC兩項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兩項錯誤。“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并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是歐洲長期不斷征服美洲的結果,B項正確。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是表現(xiàn)而不是原因,D項錯誤。
1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隨著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而且材料無法體現(xiàn)中國國內的經濟情況﹔中國所占份額減少主要在于歐洲工業(yè)革命后,制造業(yè)迅速發(fā)展,而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發(fā)展速度較慢,而非中國制造業(yè)衰退,B項錯誤;工廠的出現(xiàn)是工業(yè)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和結果,不是推動歐洲工業(yè)化發(fā)展并超越中國的原因,CD兩項比較,D.項更符合要求.
12.【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A項中海外市場主導著科技發(fā)明的說法本身錯誤﹔材料只是敘述德國的科技專利,未涉及其他國家,B項錯誤﹔材料中從1850年到1870年再到1900年,這個時間段涉及到德國統(tǒng)一,統(tǒng)一后數目激增,說明月統(tǒng)一的政府對推動科技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C項正確;引進技術發(fā)明不屬于專利,D項錯誤。
1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為主,因此A項中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錯誤﹔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代表,是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代表,不屬于洋務派,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xiàn)學習西方海防模式,C項錯誤﹔魏源之所以以防為主,是因為近代清朝海軍力量較弱導致的,故D項正確。
14.【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力戌變法失敗是1898年,A項時間不符;《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與題干材料無關,B項錯誤;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內容有廢除科舉、編練新軍,很多讀書人覺得通過讀書考試進而做官已經不可能,于是出現(xiàn)材料中的現(xiàn)象,C項正確;中國同盟會成立于1905年,以海外華僑和留學生為主,與材料不符,D項錯誤。
15.【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材料中從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到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與臨時大總統(tǒng)的人選變動有關,目的是為了防止袁世凱獨裁,立法服從于政治的現(xiàn)實需要,A項正確;B項材料未體現(xiàn);為了一時的政治需要,而隨意變動國家根本大法,可見尚未實現(xiàn)從人治走向法治,C項錯誤;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主共和政體剛剛確立,D項民主政體臻于完善的說法錯誤。
責任編輯:欣欣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