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2-12-21 11:37 中國教師資格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1.倡導兒童中心、經(jīng)驗中心、活動中心,并主張“從做中學”的教育家是( )。
A.盧梭
B.杜威
C.泰勒
D.布魯納
【答案】B
【解析】
杜威主張兒童中心、經(jīng)驗中心、活動中心,并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利用兒童游戲的本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題干關鍵詞“兒童中心、經(jīng)驗中心、活動中心、從做中學”可以判斷屬于杜威的觀點。故本題選B。
A項盧梭主張自然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而不是培養(yǎng)公民。C項泰勒是美國課程評價。D項布魯納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ACD不符合題意,故不選。
2.俗話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這說明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中的( )。
A.互補性
B.順序性
C.階段性
D.差異性
【答案】A
【解析】
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別差異性。其中互補性反映了人的身心發(fā)展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揮得到補償;其次,人的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也具有互補性。題干中“上帝為你關上一面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符合互補性規(guī)律。故本題選A。
B項:順序性指的是人的身心發(fā)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xù)不斷的過程。不符合題意,故不選。
C項: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不符合題意,故不選。
D項:差異性指的是每個人的發(fā)展優(yōu)勢(方向)、發(fā)展速度、高度(達到的水平)等是千差萬別的。不符合題意,故不選。
3.德國哲學家納托爾普說:“事實上,個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且參加社會生活。”這屬于教育目的的(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教育無目的論
D.內在教育目的論
【答案】B
【解析】
社會本位論主張確定教育目的不應該從人的本性需要出發(fā),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fā),社會需要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據(jù)。納托爾普的這句話強調社會發(fā)展和需要對教育目的制定的影響,屬于社會本位論的觀點,故選B。
A項:個人本位論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fā),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發(fā)展。不符題意,故不選。
CD項:教育無目的論,也稱內在教育目的論,強調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不符題意,故不選。
4.張菲作為實驗小學的一名數(shù)學教師,最近在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類知識屬于( )。
A.本體性知識
B.實踐性知識
C.條件性知識
D.通識性知識
【答案】C
【解析】
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法等相關的知識。故選C。
A項: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不符題意,故不選。
B項:實踐性知識即課堂情境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xiàn)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不符題意,故不選。
D項:通識性知識是指教師擁有的有利于開展有效地教育教學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識。不符題意,故不選。
5.從課程理論的角度來看,教室座位安排、圖書角的設置、班風、師生關系屬于( )。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隱性課程
D.顯性課程
【答案】C
【解析】
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fā)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如師生關系、校風、學風等。教室座位安排、圖書角布置屬于間接呈現(xiàn)的課程形式。故選C。
A項:活動課程是以兒童的興趣或需要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對周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xiàn)實性、綜合性問題和現(xiàn)象或事件的積極探索,主動獲取直接,不符題意,故不選。
B項: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tǒng)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是一種主張整合若干相關聯(lián)的學科而成為一門更廣泛的共同領域的課程,不符題意,故不選。
D項:顯性課程亦稱公開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不符題意,故不選。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欣欣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