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9-14 11:0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與條件在江西的考試中主要考察形式為簡答題和案例分析題。不僅僅需要我們理解其含義還需要進行識記來應對主觀題。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品德,首先先要清楚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與條件,具體分析如下:
(一)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
1.依從
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表現形式。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而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與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2.認同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與他人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內化
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保持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二)影響品德形成的一般條件
1.外部條件
(1)家庭教養(yǎng)模方式。學生的品德形成與家庭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家庭教育方式是民主的,家長對兒童的態(tài)度是信任的、寬容的,則有助于兒章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如果家庭教育方式是過分嚴厲或放任不管的,就會對兒童的品德的形成造成消極影響。
(2)同伴群體。個體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能夠歸屬于某一個團體,因此,學校中正式的班集體或校內外的
非正式小團體等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具體表現為學生個體試圖使自己的言行態(tài)度與同伴群體保持一致,以獲得同伴群體的接納和認可。一般來說,學生個體的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所歸屬的同伴群體的行為準則和風氣的影響。
2.內部條件
(1)認知失調
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也就是說,人會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當認知活動出現不平衡或不協(xié)調時,比方說,新出現的事情與自己原有的經驗不一致或者本人的觀點與他人的、社會的觀點不一致等,個體內心就會有不愉快或緊張的感受,此時就會試圖通過改變自己的觀點或信念,以達到新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分析,認知失調是態(tài)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2)心理定勢
這是一種心理準備,是個人由于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回避,喜好或厭惡的內心傾向性。我們討厭一個老師,那么這個老師給我們的要求和教誨就不會有好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如以前被一個渣男傷害過,再有一個長相和性格類似前男友的人追求你,你會感覺到厭惡,對你獻殷勤你也會很反感。
(3)道德認知
品德的形成與改變取決于個體頭腦中已有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的理解水平及掌程度取決于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根據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理論,我們認識到,要改變或提高個體的道德水平,必須要考慮其接受能力,并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漸進原則。比如,當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處于其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時,接下來最好是向他們講解第三個階段的道理,而不要想跳過去直接向他們灌輸第四或第五個階段的大通理,即使他們有能力熟記這些大道理,他們也不會把這些大道理納人其認知結構,自然也就不能用來指導其行為和表現。實施道德教育時,不應該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而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切身體驗,耐心地曉之以理。
(4)受教育程度
以上就是關于品德形成的心理條件與過程的知識,希望對大家的考試有幫助。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郭爽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