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3-12-07 14:37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一)感受“陰晴圓缺”
1.提問:詞人的這一系列活動都源于什么?和它有關的事物有哪些?(勾畫出相關意象,并獨立思考。)
明確:明月,宮闕,瓊樓,玉宇,朱閣,綺戶。
2.同桌交流討論:如果要將這些景物分為兩類,怎么分?并說明原因。
明確:①宮闕、瓊樓、玉宇。這些都是不能看見的虛景;②明月、青天、朱閣、綺戶。這些都是眼前的實景,是能看見的客觀存在的。
3.體會手法:作者在安排這些景物的時候有哪些精妙構思或者用到了哪些手法?
明確:①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想象之景和眼前之景結合在了一起;②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詞人由月亮聯想到了月亮之上的情景。
4.展開想象:指名學生朗讀詩歌,其他學生結合對這些景物的感受,想象畫面,說說蘇軾筆下的月色之美。
(二)洞悉“樂觀豁達”
1.小組討論:從詞句中,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確:①孤獨:從歡飲大醉、無眠、思念子由,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孤獨和苦悶;②矛盾:“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何似在人間”想要離開人間,又怕天宮寒冷,可以感受到詞人的糾結和矛盾。
2.聯系背景:除了詞句表面,作者還抒發(fā)了哪些心緒?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此刻作者望月發(fā)出“不應有恨”的苦悶,不僅是因為月亮總是在人離別的時候出現,更是因為作者當時因反對當朝宰相王安石變法,在政治上受到壓制,雖然他一心報國,最終還是被貶官到荒涼的密州任太守。由此可見作者心中還有政治失意的郁悶心情。
3.同桌間相互交流:再回頭看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你有什么新的體會?
4.再悟感情:在作者不斷變化的心情中,最后體現了怎樣的心態(tài)?結合詩句談一談。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不能和胞弟團聚,但他并沒有因此悲觀,反而推己及人,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們發(fā)出美好的祝愿。由此說明他積極,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因此詞人的心情由消極轉為積極。雖然困難,卻依然能夠直面,豁達樂觀。
四、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自由交流:結合之前學習過他的另一篇詞作《浣溪沙》:“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你有哪些新的感觸?
五、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學生各抒己見,談本課收獲。教師總結:這首詞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希望同學們在日后面對挫折時也能樂觀應對。
六、實際演練,分層作業(yè)
1.假如你能穿越時空,和蘇軾對話,你想對他說什么,寫成一篇隨筆。
2.積累一些帶有“月亮”意象的詩詞。
板書設計: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欣欣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