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3-11-28 18:27 教師招聘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1.曾侯乙墓編鐘出土于下列哪個省份?( )
A.河南省 B.安徽省
C.湖北省 D.陜西省
2.在我國古代提出三分損益法的是( )。
A.蔡元定 B.葡邊
C.管仲 D.何承天
3.下列不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品有( )。
A.《在太行山上》 B.《黃河大合唱》
C.《祝酒歌》 D.《拓荒歌》
1.【答案】C
【解析】曾侯乙墓編鐘于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被成功發(fā)掘,是戰(zhàn)國早期的文物。整套編鐘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層。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聲、七聲音階。故本題選C。
2.【答案】C
【解析】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計算樂律的理論“三分損益法”,它是我國古代最早記載的、采用數(shù)學運算求律的方法,以弦長計算樂律,由管仲提出,記載于《管子·地員篇》中;蔡元定,南宋時期的樂律學家,所創(chuàng)的十八律是按照三分損益法算出十二律作為正律,再繼續(xù)算出六律作為變律而構成的一種律制。B項為干擾項;何承天是南朝時期的音樂家,創(chuàng)立了“新律”又稱“十二等差率”是世界上最早運用數(shù)學計算對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故本題選C。
3.【答案】C
【解析】C項是施光南創(chuàng)作的歌曲,其余三項均為冼星海的作品,A項《在太行山上》是群眾歌曲;B項《黃河大合唱》是合唱作品;D項《拓荒歌》是勞動歌曲。故本題選C。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欣欣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