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uangxi.hteacher.net 2022-11-03 10:41 廣西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在教師資格全國統(tǒng)考的綜合素質這一科目中,是綜合素質中的次重點內容,同時也是考點。但此內容難度不大,易于理解、掌握,考試形式基本是以定義型單項選擇題呈現(xiàn)。下面就針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的具體內涵進行系統(tǒng)梳理。這部分內容考查考生對其中的每個具體知識點的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的具體內容如下:
關于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在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無理論基礎之說,有認為有兩個理論基礎、也有三個理論基礎之說,甚至四個乃至更多。盡管在學術界并沒有定論,但是確實教師資格考試的考點,很多考生就會比較茫然,為什么有時候是選兩個,有時候答案又是三個,有時候更多。今天我們就將關于新課改的不同理論基礎的觀點系統(tǒng)整理,考生需要做全面了解,然后結合題干和選項準確判斷出題目考查的是哪個版本,進而確保答案的準確性。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么的觀點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觀點: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也是在考題種出現(xiàn)概率最高的;另外還有三個理論基礎的說法,即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比較全面的說法是建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力理論等多種理論。如建構主義是對傳統(tǒng)的學習觀、知識觀、課程觀的一種挑戰(zhàn)和超越;建構主義的真理觀、知識觀為強調發(fā)展兒童自主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后現(xiàn)代主義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經(jīng)驗。多元智能理論為多元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第二種觀點:
認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全面發(fā)展學說。如,“新課程理念”本質上不符合現(xiàn)代學校教育基本規(guī)律,且思想駁雜,含混模糊,缺乏實踐操作性,不能指導課程改革;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是有啟發(fā)的,但僅靠它們支撐中國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在是太單薄了……課程改革的理論建設問題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工程,如果沒有對教育學諸多學科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整理和吸納,最好不要老把科學真理、先進理念之類的漂亮詞匯掛在嘴上;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應當是來源于上位的哲學層面的,具有指導性的思想理論,因此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全面發(fā)展學說是我國新課程改革明確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論,但它是我們所依賴的哲學基礎。半個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fā)展”一直寫在我們的教育方針上,它的不變性、一貫性正表明了這種方針的生命力。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這是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和政策。馬克思個人全面發(fā)展的學說,是改革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
第三種觀點:
試圖站在更髙的層面上來認識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試圖合理解決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分為五種: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建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新杜威實用主義等多元理論都可以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新課程改革既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又應當廣泛吸收當今世界先進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認為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應當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多元理論。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后現(xiàn)代主義、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等現(xiàn)代西方新理論進行解讀、批判、改造和借鑒,既不能簡單拒斥,也不能簡單搬用、套用,更不能說它們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指導思想基礎上。廣開學術資源,兼收并蓄,同時乂有所分析,有所取舍;要從解決問題出發(fā),利用好各種學術資源。在課程改革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論指導思想和多樣化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借鑒外國教育理論時,要首先對其消化吸收,然后創(chuàng)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認為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為課程理論所要講的直接的理論基礎,從學理上來說似乎背離了課程理論研究的范圍,存在著生搬硬套馬克思認識論的缺陷,應該在課程哲學上多做些具體和深入的探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生存實踐哲學,其理論基礎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生成教育思想和理論。不能人為地確立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建構主義等理論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關系,因為從事實上看,“當前我國教育研究對異域經(jīng)驗的借鑒已經(jīng)遠遠地超過了照搬遷移的層次”。
第四種觀點:
第四種觀點試圖跳出前幾種觀點的爭論,認為:“不必糾纏一些理論的出生地。不論出自何方的理論、經(jīng)驗,只要確實能被我們成功地運用,?并取得實效,為什么不能拿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為我們所借鑒的某種理論本身的真理性、可行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上即是對新課改的理論基礎的介紹,各位考生要能夠結合自身經(jīng)歷和生活實踐,從根本上把握每條內涵的深層理解,才能夠在面對各種題型時做到游刃有余。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廣西分校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關于華圖
新手指南
網(wǎng)站產品
公眾號
視頻號
備考群
投訴建議:
電話:400-8989-789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