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2-01-18 17:5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1.“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描繪的是這樣的景象:極目大漠,只見一縷孤煙,沖霄直上;遙望長河,一輪落日浮動河面,顯得格外渾圓。請問這句詩出自哪位詩人的哪首詩?( )。
A.李白《關山月》 B.王維《使至塞上》
C.王昌齡《出塞》 D.王維《出塞》
1.B【解析】這句詩出自王維的《使至塞上》,全詩為: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故本題選B。
2.在專業(yè)越來越細分的今天,每個學者閱讀的文獻越來越有限,評審者的眼力總會存在盲區(qū)。用技術手段檢測論文原創(chuàng)性不但必要而且高效,為衡量論文的學術水準提供了有效參考。但是,過于依賴“查重”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論文的品質本質上不是由重復率多少決定的,“重復率”與“原創(chuàng)性”也并非簡單的對應關系?,F有的論文檢測系統(tǒng)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將論文切塊分解后,與資源庫中的內容進行匹配度檢測,所謂“重復率”是以文字相同多寡為基礎的。但是,在絕大部分論文中,同樣數量的文字對學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是不同的。
這段文字意在( )
A.分析原創(chuàng)性與學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
B.說明過度依賴論文查重的局限
C.介紹技術手段檢測論文的現狀
D.閘釋論文檢測系統(tǒng)的科學原理
2.B【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判斷文段的結構,找文段重點句。文段為“分—總—分”結構,前面首先提出“評審者存在閱讀盲區(qū)”的問題,之后提出技術檢測的必要性,然后用“但是”引出文段的重點句,即過度“依賴”查重的弊病的顯而易見的。后面的內容為解釋說明部分,非重點,尾句屬于解釋說明的部分。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原創(chuàng)性與學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對應的為主旨句之后解釋說明的部分,非重點。C項“技術手段檢測論文的現狀”為主旨句之前的內容,非重點,感情傾向也不符。D項“檢測系統(tǒng)的科學原理”為文段的倒數第二句,也是主旨句之后的解釋說明部分,非重點。B項是對主旨句的同義替換。故本題選B。
3.形成有文化特色、有地域特色、可識別的小城鎮(zhèn)發(fā)展模式,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我們應尊重當地實際,________、遠近結合、量力而行,不能盲目________。在模式選擇上,可以借鑒國內外小城鎮(zhèn)建設的經驗,但更重要的是結合自身實際、體現自身特色。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循規(guī)蹈矩 分庭抗禮 B.按部就班 投閑置散
C.循序漸進 貪大求快 D.按圖索驥 急于求成
3.C【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所填成語應與“遠近結合、量力而行”形成并列,通過前文第一句“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可知,該空應體現慢慢做、逐漸去做的含義。A項“循規(guī)蹈矩”原指遵守規(guī)矩,不輕舉妄動?,F多形容一舉一動拘守舊框框,不敢稍有變動,不符合語境,排除A項。B項“按部就班”指文章結構、選詞造句合乎規(guī)范,現指按照正常的條理、步驟去做。有時也指拘泥陳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排除B項。D項“按圖索驥”本比喻拘泥而不能靈活變通(含貶義),現多用在正面,比喻根據線索去尋找或追究事物,排除D項。故A項、B項和D項均未體現逐漸去做的含義,答案初步鎖定C項。第二步,驗證第二空。通過分析第二空“不能盲目”可知,該空所填成語應與前文的慢慢做、逐漸做語義相反,C項“貪大求快”符合語境。故本題選C。
4.人口向城市遷移并不一定會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如果人口流入城市,卻沒有優(yōu)質的就業(yè)作為依托,就會導致城市的貧民窟化。只有經濟結構根據經濟發(fā)展階段進行轉換,經濟才會增長,并創(chuàng)造良好的就業(yè)機會,收入才會隨之增加,人口才會向城市遷移。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
A.人口向城市遷移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B.人口遷移率是衡量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C.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增加城市中的就業(yè)機會
D.城鎮(zhèn)化其實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而非前提
4.D【解析】第一步,分析橫線處的上文語境。第一句話提出人口向城市遷移不一定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第二句話用反面論證進一步說明如果人口在經濟發(fā)展緩慢的情況下進入城市,會導致貧民窟化。緊接著提出對策即經濟結構發(fā)展符合經濟規(guī)律,人口才會向城市轉移。文段強調經濟增長之后人口才會向城市遷移。第二步,對比選項。D選項與文段的核心話題一致,作為文段的結論恰當,符合上述語境。因此,選擇D選項。拓展A項:說法過于絕對。B項:“人口遷移率是重要指標”屬于無中生有。C項:強調經濟結構和就業(yè)的關系,與文段核心話題不一致。故本題選D。
5.由于按揭貸款的利率下調,人們每月還貸壓力減小,因此一家機構預測某地的商品房銷售量會增長,但實際上,銷售量并未出現明顯增長。
下列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解釋以上現象?
A.當地一直存在人口外流的現象
B.本地的商品房價格沒有明顯下降
C.有的開發(fā)商取消了購房優(yōu)惠政策
D.因經濟環(huán)境不好,當地人均收入下降
5.D【解析】第一步,確定題型。根據提問方式“解釋”,確定為原因解釋。第二步,分析題干。需解釋的現象:按揭貸款的利率下調與銷售量并未出現明顯增長間的矛盾。第三步,辨析選項。A項,“一直”說明人口流失始終存在,不能解釋現在房屋銷售量下降的現象,排除;B項,本地房價未降,只能說明在外部條件趨于穩(wěn)定的情況下,利率下調本該會導致商品房銷量增長,但是并不能解釋銷量未明顯增長,排除;C項,開發(fā)商取消優(yōu)惠政策可能會影響到商品房的銷售量,可以解釋該矛盾,但是方向不明確,可能會使商品房的銷售量下降,也可能使商品房的銷售量增加;D項,經濟環(huán)境不好收入下降,雖然按揭貸款的利率下調但是由于收入的下降還是有很多人買不起商品房,從而使銷售量未出現明顯增長,與C項相比能更好地解釋該矛盾。故本題選D。
6.道德發(fā)展的原則水平也叫后習俗水平,在這一水平上,人們力求對正當而合適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作出自己的解釋,而不管當局或權威人士如何支持這些原則,也不管他自己與這些集體的關系。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事例中行為人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處于后習俗水平的是:( )
A.甲因為害怕父母的懲罰,所以從來沒有在學校與同學打過架
B.乙喜歡幫助同學,因為這樣可以受到老師的表揚
C.丙從來不插隊,因為他認為排隊是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表現
D.丁認為法律也只是一種社會契約,而非鐵板一塊,那些不能提升總體社會福利的法律應該修改
6.C【解析】第一步,看提問方式,本題屬于選是題。第二步,找關鍵信息。(1)對正當而合適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作出自己的解釋;(2)不管當局或權威人士如何支持這些原則;(3)不管他自己與這些集體的關系。第三步,辨析選項。A項,甲因為考慮和父母的關系而不打架,不符合定義要點(3),排除;B項,為了受到表揚而幫助同學,主要考慮的是和老師的關系,不符合定義要點(3),排除;C項符合定義,當選;D項,對法律的認識不屬于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不符合定義要點(1),排除。故本題選C。
7.某單位對所有的黨員進行黨建知識測評競賽,最后所有黨員競賽的平均得分為63分,其中男黨員的平均分為60分,女黨員的平均得分為70分,該單位女黨員人數為30人,則該單位的男黨員比女黨員多( )人。
A.25 B.32
C.38 D.40
7.D【解析】本題屬于平均數問題。由題意可知,所有女黨員比平均分高(70-63)×30=210分,男黨員為:210÷(63-60)=70人,則男黨員比女黨員多70-30=40人。故本題選D。
8.某部門買了幾箱蘋果,在內部員工間分發(fā),若每人分3個還剩下10個,每人分4個則還少20個,那么該部門有( )名員工。
A.30 B.40
C.50 D.60
8.A【解析】本題屬于基礎應用題。假設該部門有x名員工,則:3x+10=4x-20;解得:x=30。故本題選A。
9.小圓買了3支簽字筆和8支鉛筆,共花了10元。小豪買了同樣的簽字筆和鉛筆各4支,也花了10元。如果同樣的簽字筆和鉛筆各買5支,共需( )元。
A.10 B.11
C.12.5 D.14
9.C【解析】本題屬于基礎應用題。小豪買了同樣的簽字筆和鉛筆各4支,花了10元,則各買5支即需要10×5/4=12.5元。故本題選C。
10.某市一位優(yōu)秀的班主任李某,按照規(guī)定減輕學生的負擔,放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卻使班級的綜合成績下降到全年級倒數第二名,成為差班之一。他感到了巨大的壓力,這位老師接下來應該( )。
A.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加大作業(yè)量,提升學生綜合成績
B.重點抓班級的后十名,嚴格管理,讓他們不要拖班級后退
C.繼續(xù)保持減負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
D.提高自身素質,推行更有效的教學,既注重學生智育,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10.D【解析】教師目前的教育方式是不完善的,學生綜合成績下降,說明教師關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多余關注學生的智育,需要改善,C錯,故本題選D。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劉紹文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