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oucloud.cn 2021-04-22 18:40 教師招聘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教育學的起源和發(fā)展是教育學當中的??颊鹿?jié)之一,大量的中西方人物、地位稱號、教育思想觀點讓大家感到十分頭疼。下面將廣東省近三年關于此章節(jié)的考試試題部分展現(xiàn),供大家自我測評及練習提升使用。
一、單項選擇題
1.教育家昆體良在《雄辯術原理》中,提出( )三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理論。
A.學、思、行 B.詰習、助產(chǎn)、結(jié)論
C.明了、系統(tǒng)、方法 D.模仿、理論、練習
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昆體良的思想。古羅馬的昆體良的《論演說家教育》(又稱《雄辯術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在這一著作中昆體良將學習過程概括為“模仿-理論-練習”三階段。故本題選D。
2.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故而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這一改動所體現(xiàn)的教學理念是( )。
A.教學合一 B.言行合一 C.學做合一 D.教做合一
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陶行知思想觀點。陶行知先生在五四時期,極力主張以“教學法”取代“教授法”,提出了改為“教學法”的三個理由: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是“教學合一”的體現(xiàn)。
3.( )在教育上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獲得知識的理解,主要有“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3.【答案】A。解析:墨家在教育上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獲得知識的理解,主要有“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親知,聞知,說知”意指人們獲取知識的三種主要途徑。親知,是指人們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它是從踐行中得來;聞知,主要指從別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過耳聞目睹(包括文字記載)獲取來的知識;說知,則是人們根據(jù)耳聞目睹的情況、資料,通過思考、演繹、想象而推理出來的結(jié)論。故本題選A。
4.( )把自己的教學思想建立在直觀原理的基礎上,把直觀原則視為教學的金科玉律,他認為在感覺中沒有過的東西,在理智中也不會有,認為教學不應從事物的語言說明開始,而應從對事物的觀察開始。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福祿貝爾 D.第斯多惠
4.【答案】A。解析:夸美紐斯將直觀性原則稱為金科玉律,故答案選擇A。B選項赫爾巴特是傳統(tǒng)教育的代表人;C福祿貝爾是現(xiàn)代學前教育的鼻祖;D選項第斯多惠是德國教育家,因其終生從事師范教育,致力于發(fā)展國民教育,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
5.( )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是性惡說的代表。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莊子
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學萌芽階段的代表人物。荀子是性惡論代表,認為人性本惡,其崇尚通過教育改變?nèi)藧旱谋拘?,這就是荀子的“化性起偽”思想,荀子所說的“偽”是教育的含義。
6.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思想“白板說”,并主張紳士教育的是( )。
A.洛克 B.盧梭 C.赫爾巴特 D.裴斯泰洛齊
6.【答案】A。解析:《教育漫話》由洛克所著,他提出了環(huán)境決定論觀點(又稱為外鑠論)-白板說:“人生下來就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白紙,人們可以在上面任意進行涂抹。”
二、多項選擇題
1.杜威在對教育性質(zhì)的判定上,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命題,即( )。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生長”
C.“教育即文化” D.“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或改組”
1.【答案】ABD。解析:在對教育性質(zhì)的判定上,杜威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命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和改組。這三個命題密切相連,揭示了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故答案選擇A、B、D項。
2.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運動負荷等的順序,安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提高,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技術,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下列屬于教學原則中循序漸進原則的有( )。
A.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C.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D.欲速則不達
2.【答案】CD。解析:AB選項體現(xiàn)的是啟發(fā)性原則。C選項中“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師雜亂地施教,學生不按順序?qū)W習,會使學生頭腦混亂不知所措,所以教學應循序漸進;D選項中“欲速則不達”指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也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原則。故選CD。
3.下列教育家與其教育思想的對應,正確的有( )。
A.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B.蔡元培-“關注鄉(xiāng)村平民教育”
C.蘇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識的命題”
D.洛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紳士”
3.【答案】ACD。解析:孔子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強調(diào)“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蔡元培提出提出“五育”并舉,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晏陽初被稱為“平民教育之父”提出欲“化農(nóng)民”,必先“農(nóng)民化”。梁漱溟致力于鄉(xiāng)村教育理論與實驗,重視鄉(xiāng)村教育。蘇格拉底在《論美德》中提出了“美德即知識”。洛克著有《教育漫話》倡導“紳士教育”。故此題選擇ACD。
三、判斷題
1.教育從產(chǎn)生開始就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 )
1.【答案】×。解析:始社會時期,教育具有無階級性、無等級性,在古代社會和近現(xiàn)代社會教育具有階級性、等級性,所以題干表述錯誤。
2.“教學相長”是教師和學生彼此收益、互惠互利、互動雙贏的教學關系的重要體現(xiàn)。( )
2.【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學記》的觀點。教學相長原出自《學記》“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在雙方共同構(gòu)建的教學活動中不斷進行吸納、總結(jié)、反思,達成了彼此收益、互惠互利、互動雙贏的教學關系。
3.學校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生活,因為學校生活的規(guī)范性比家庭生活更強。( )
3.【答案】×。解析: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種規(guī)范的生活。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別就是強制性。家庭生活是以婚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是孩子的第一生活世界,家庭生活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礎性、持久性給學生的影響是獨特和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和家長的教育力量常常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難以具備的。學校生活不能代替家庭生活,而應和家庭生活緊密聯(lián)系。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郭爽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關于華圖
新手指南
網(wǎng)站產(chǎn)品
公眾號
視頻號
備考群
投訴建議:
電話:400-8989-789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