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11-20 16:01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赫爾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他認為在教學中,既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故本題選D。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師角色觀。在研究性學習的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教師對于教學的“控制”,對于學生的“權威”,不是一種機器式的或者外部強加的,這種教學的“控制”與“權威”是建立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種“平等中的首席”。這種“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角色觀,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假設。故本題選C。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把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他認為人類的需要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和彼此重疊的,它們排列成一個由低到高逐級上升的層次。其中,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著是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處在最高層次的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故本題選C。
4.【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場獨立型認知方式。場獨立型是指很容易將一個知覺目標從他的背景中分離出來的能力。場獨立型學生一般偏愛自然科學與數(shù)學,能夠獨立思考和學習,不易受到暗示。故本題選A。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智育的概念及任務。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故本題選B。
6.【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xiàn)在:(1)教育對社會的作用具有能動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質的規(guī)定性;(3)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4)教育與社會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制約著教育的發(fā)展,但是二者常常并不平衡,教育有時超前于社會的發(fā)展,有時又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故本題選C。
7.【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情緒的類型。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種心境,所謂心境是一種微弱的、持續(xù)時間較長的,帶有彌散性的心理狀態(tài)。心境一經產生就不只表現(xiàn)在某一特定對象上,而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ABD選項均不屬于情緒的類型。故本題選C。
8.【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縱向組織是指按照知識的邏輯序列,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形象的先后順序組織課程內容;橫向組織是指打破學科的知識界限和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按照學生發(fā)展的階段,以學生發(fā)展階段需要探索的社會和個人最關心的問題為依據(jù)組織課程內容,構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內容專題。直線式指把課程內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后聯(lián)系的“直線”,前后內容基本不重復;螺旋式組織方式中,后面學習內容是對前面學過內容的不斷擴展與加深,層層遞進。故本題選B。
9.【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知覺的特性。知覺的特性有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和恒常性。其中,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可以按照某種需要和目的,主動而有意地選擇少數(shù)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為知覺的對象,或無意識地被某種事物所吸引,以它作為知覺對象,對它產生鮮明、清晰的知覺映象,而把周圍其余的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只產生比較模糊的知覺映象。題干中,學生在閱讀時常劃重點,選擇了劃線部分的內容作為知覺對象,體現(xiàn)了知覺的選擇性。故本題選A。
10.【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策略的類型。邁克卡(又譯為麥基奇)認為,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三種。其中,認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對信息加工過程進行調控的策略,包括計劃、監(jiān)控和調節(jié)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則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的環(huán)境和資源的策略。題干中,“對自己的思維解決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說明學生善于監(jiān)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屬于元認知策略。故本題選C。
責任編輯:張欣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