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8-27 11:38 中國教師資格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讀書的意義
俞平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不僅有關聯(lián),是一樁事情的兩種看法。游歷者,活動的書本。讀書則曰臥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對面,乃廣義的游覽?,F(xiàn)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幾萬里路不算什么,讀萬卷書的日見其少了。當有種種的原因,最淺顯的看法,是讀書的動機環(huán)境空氣無不缺乏。
講到讀書的真意義,于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即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讀書,更無須借光圣經(jīng)賢傳,甚至于愈讀書會愈窮,這無怪喜歡讀書,懂得怎樣讀的人一天一天的減少了。讀書空氣的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互為因果循環(huán)。現(xiàn)在有一些人,你對他說身心性命則以為迂闊,對他說因果報應則以為荒謬,對他說風花雪夜則以為無聊。不錯,是迂闊,荒謬,無聊。你試問他,不迂闊,不荒謬,不無聊的是啥?他會有種種漂亮的說法。但你不可過于信他,他只是要錢而已。文言謂之好利。有一個故事,不見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話。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見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戲問隨鑾的紀曉嵐,共有幾只。這原是難題,拿來開玩笑的,若回答說不知道,那未免煞風景。紀回答得很好,臣只見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在那時,這故事諷刺世情已覺刻露,但現(xiàn)在看來,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應該對答皇帝道,只有一條船。
好利之心壓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說:“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義為利是遙遠的古話。退一步說,以名為利。然名利雙收,話雖好聽,利必不大。惟有不恤聲名的干,以利為利,始專而且厚。道德名譽的觀念本多半從書本中來,不恤聲名與不好讀書亦有相互的關聯(lián)。
在這一味好利的空氣中尋求讀書樂,豈不難于上青天,除非我們把兩者混合。假如我們能夠立一種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祿之途必出于讀書,近乎從前科舉的辦法,這或者還有人肯下十載寒窗的苦工。嚴格說來,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義,何況這制度的確立還遙遙無期。
現(xiàn)在有一種情形,這十年以來,說得遠一點,二三十年以來都如此,就是國文程度顯著地低落,別字廣泛地流行著,在各級學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皺眉頭痛,認為是不大好辦的事情。這嚴重的光景,不僅象征著讀書階級的崩潰,并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民族的前途,國家的發(fā)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過白紙上畫黑道,一種形跡而已,但文化卻寄托在這形跡上。我們??湔f神州立國幾千年,華夏提封數(shù)萬里,這種時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賦,實半出于人為,皆先民積久辛勤努力所致,我們應如何歡喜慚愧,卻不可有恃無恐。方塊字的完整、艱深、固定,雖似妨礙文化知識的普及,亦正于無形之中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與永久。從時間說,我們讀古書如《論語》,覺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遠,而杜工部蘇東坡的詩文呢,他們兩位活像我們的老前輩,這是方塊文字不易變動之力。假如當初完全用音標文字,那不必提周秦兩漢,就是唐宋,也就很遙遠而隔膜,我們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較困難,而華夏國本亦因而動搖不安。再從空間說,北自滿洲,南迄嶺海,雖分南北中三部,細分還有更多的區(qū)域,然而中國始終只是一個,譬如說廣東話與北京話完全兩樣,而紙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國屢經(jīng)外夷侵略,或暫被征服,而于風雨飄搖中始終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過是先民血汗的成績,而在民族的團結上,文字確也幫忙不少。歷史事實俱在,不容易否認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敗,表面上看只是讀書種子稀少,一般國文水準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損害民族國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聳人聽聞,廢書不讀可謂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難道沒有?即有少數(shù)的人好學潛修也不足挽回這頹風。
即以學校教育而論,聽講的時間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課業(yè),有如太史公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幾人?
我不敢輕量天下之士,武斷地說或者不多罷。如何使人安心向學,對讀書感到興味,似是小事,卻是牽連社會生計問題,譬如餓著肚子讀書當然不成的,更有關于教育考試銓敘各制度的改革。我們從事教育寫作文字的固責無旁貸,但已不僅是個人努力的事,而成為民族復興國運重光的大業(yè)之一了。
(選自《俞平伯文集》)
(1)作者認為讀萬卷書的人很少,原因是“讀書的動機環(huán)境空氣無不缺乏”,這里的“空氣”具體指什么?(4分)
(2)作者在第四段中說“嚴格來說,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這樣的局面導致的結果又是什么?(10分)
【答案要點】
(1)這里的“空氣”指讀書的氛圍,一方面讀書的人日漸稀少,另一方面讀書人處于好利的環(huán)境中,最終導致“空氣缺乏”,讀書氛圍不佳。
(2)大部分人讀書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擴充知識,涵詠性情,修持道德,而是為了官位利祿,使讀書成了功名富貴的敲門磚,所以失卻了讀書的真意義。
導致的結果就是:國文程度的低落,然而,文字承載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文字教育的失敗從深層次來說,會最終影響到民族的前途、國家的發(fā)展。所以,作者呼吁人們安心問學,對讀書感興趣,而寄希望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了。
責任編輯:張欣
下一篇: 學前教育目標的核心是( )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