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6-30 09:45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參考答案】
1.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校教育的作用。學校教育對人的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能促進人的身心發(fā)展。學校教育是在教育目的的規(guī)范下,經過專門訓練的老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的,通過教學能全方位系統(tǒng)地統(tǒng)籌人的發(fā)展需求,學習正確的學習理念,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因此ABD選項正確。應辯證看待學校的教育作用,個體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因此C選項錯誤。故本題選C。
2.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現代化的特征。教育現代化的特征包括:(1)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2)現代化教育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大系統(tǒng)。(3)現代化教育是立體的教育。(4)現代化教育表現在教學上具有革命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和個性化的特征。綜上所述,ABD選項都屬于教育現代化的特征。故本題選C。
3.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原則。班主任工作的原則包括:(1)學生主體原則。(2)因材施教原則。(3)集體教育原則。(4)民主公正原則。(5)以身作則原則。其中學生主體原則是指學生是認識和實踐以及自我發(fā)展的主體,班主任在開展班級工作中應該充分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我分析、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能力。選項ACD都違背了學生主體原則。故本題選B。
4.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的關系表現為:(1)二者并非是主從關系,而是相互對立和相互獨立的兩個課程領域。因此,應該摒棄那種認為隱性課程可有可無的觀念。(2)二者是一種互動的轉換關系,亦是說某些隱性課程可以轉換為顯性課程,反之亦然。(3)二者是一種相互補充關系,只有當二者相互認同、彼此支持時,才能共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fā)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隱性課程可以優(yōu)化學校的整體育人環(huán)境,塑造與完善學生的人格結構。隱性課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成顯性課程,可以促進顯性課程的發(fā)展。該校領導認為隱形課程沒有太大用處,沒有注意到兩者之間是可以轉換和互補的。故本題選A。
5.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美育。美育是指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欣賞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音樂有著其他教育手段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可以陶冶審美情感,改善心理品質。音樂屬于美育的內容,美育是德育的深化。故本題選D。
6.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基礎課程改革。新課改評價觀強調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倡導激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因此C選項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
7.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外輔導。課外輔導對象是全體學生,既包括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還包括基礎差和因事、因病缺課的學生等,因此D選項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
8.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文化的成因。學生文化的成因包括:(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體的影響;(3)師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5)社區(qū)的影響。題干中班長受到同學的擁護,在他的影響下部分男生也開始熱愛足球,說明他們受到了班長的影響,即同伴群體的影響。故本題選B。
9.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情境學習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題干通過角色扮演,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屬于情景教學法。故本題選A。
10.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教學過程的結構)包括:(1)激發(fā)學習動機(引起心理準備)。(2)領會知識。(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題干強調指導學生練習,閱讀有關教材或補充教材,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記住所學的基礎知識,才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習討論,因此屬于鞏固新教材。故本題選D。
文章來源于教師招聘網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郭爽
上一篇: 2020年教師招聘筆試教育綜合知識模擬題及解析146
下一篇: 以下對信息技術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