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5-26 14:43 教師招聘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1.B
【解析】政治經(jīng)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決定著教育體制。故本題選B。
2.B
【解析】對待學生,要用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既要看到他們的過去,又要看到他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故本題選B。
3.C
【解析】綜合課程理論由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最早提出,指打破傳統(tǒng)的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而構成的一門學科。綜合課程是把同一性質或者不同性質的學科有機結合組成一種具有新質結構的課程。故本題選C。
4.D
【解析】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故本題選D。
5.B
【解析】他律是指早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客體性。兒童對父母和權威表現(xiàn)出尊重與順從,把成人的規(guī)則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處于品德發(fā)展的他律階段。故本題選B。
6.C
【解析】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物體的傾向稱為功能固著。在功能固著的影響下,人們不易擺脫事物用途的固有觀念,從而直接影響問題解決的靈活性。故本題選C。
7.B
【解析】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暫時保留的感覺現(xiàn)象稱為感覺后效,也稱為感覺后象。感覺后象分為正后象和負后象。與刺激物性質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與刺激物性質相反的后象叫負后象。紅燈滅后眼睛里出現(xiàn)了藍綠色的后象,此時呈現(xiàn)的是與刺激物相反的后象,屬于負后象。故本題選B。
8.D
【解析】動機產生有兩個條件:需要和誘因。前者是內在條件,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與需要聯(lián)系緊密,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當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推動或阻止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后者是外在條件,是能夠引起個體動機并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刺激。題干提到學生不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因此沒有內在求知欲需要,“精彩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講屬于外在的刺激,即誘因。故本題選D。
9.A
【解析】激勵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yōu)閷崿F(xiàn)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教育目的本身包含對學生成長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同時,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也是一種激勵。故本題選A。
10.A
【解析】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像的過程。“書空”,即教師在黑板或實物投影上書寫,根據(jù)需要邊寫邊提示筆畫要點,學生伸出食指,邊觀察邊模仿,有時在空中練寫,有時在桌上練寫,有時在手心練寫。書空訓練是識字和寫字之間的橋梁。雖然此時的書寫沒有落在紙上,但痕跡印在腦中,使生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輪廓,屬于操作定向。故本題選A。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張欣
下一篇: 以下對信息技術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