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荔灣區(qū)花地中學承擔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小班化教育研究”課題,是首家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小班化教學實驗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學校、廣州市智能機器人特色項目學校、廣州市優(yōu)秀家長學校、廣州市綠色學校、荔灣區(qū)音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荔灣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與知識產權學校、荔灣區(qū)何香凝少年藝術教育基地、荔灣區(qū)平安校園。
學校坐落在漢口繁華的中山大道東端,南靠長江二橋,占地面積48畝。有實驗樓一幢,實驗設備達部標一類。有計算機網絡教室5間,多媒體多功能教室7間。有多媒體電教中心,建成了集多媒體教學評估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電話及音視頻電化教學閉路系統(tǒng)為一體的信息控制系統(tǒng),校園網已用DDN上英特網,現正以獨立域名積極創(chuàng)辦國際網站學校。建有多功能學術廳和報告廳、啟迪電視臺、演播廳和電子備課室。校圖書館藏書6萬余冊,期刊雜志400余種,圖書館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實行全開架借閱。有藝術體育館一幢,天文臺一座,足球場和健身場各一個。為突出隱性教育,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學校建成了藝術長廊體育長廊、科技長廊、德育苑和樓頂花園。 武漢市第二中學 學?,F有120多個(含分校)教學班,近7000名學生。全校教職工470余人(含分校),其中全國優(yōu)秀教師3人、市十大名師2人、特級教師10人,省、市管專家及享受市政府津貼10余人,高級教師208人。 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主體教育模式,發(fā)揚二中人“嚴于律己,勤于工作,淡于名利,樂于奉獻,善于合作,勇于拓新”的精神,以人為本,深化改革,拓展優(yōu)質高中資源,優(yōu)化辦學條件,形成示范高中辦學特色。在武漢二中,學校管理形成一種新格局。學校行政依靠教代會實行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學校教職工全員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主管理活動,建立校務公開領導小組,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代會組織機構和民主管理網絡,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改革與發(fā)展進程。 學校近年大力進行課堂結構改革,一改過去國家課程“一統(tǒng)天下”的舊格局,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隱性課程三大板塊組成的新型課程體系?!翱蒲信d?!保〉瞄L足進步。國家級課題研究工作已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學校1994年至今,高考連續(xù)十三年熔鑄輝煌,高分率、重點率躋身全省第二。 武漢市第二中學 十三年高考以驕人的成績向世人證明二中人無私奉獻的主體精神、追求卓越的登山精神,高戰(zhàn)斗力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情嚴相融的人本精神,是我們鑄就永遠輝煌的堅強柱石,是我們永恒求索再創(chuàng)佳績的不竭的動力。 近幾年學科競賽累結碩果,2人獲國際奧賽金牌,10余人獲全國奧賽金牌、銀牌,80余人獲賽區(qū)全國一等獎,6人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獎。每年在各類競賽中均有200余人次獲國家、省級、市級獎。 目前,二中對外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1998年和1999年我校先后兩次組團赴英國曼徹斯特考察,此舉開創(chuàng)我省學生組團出國訪問的先例。與曼城學校的交流,使我們對外友好學校發(fā)展到14所,遍及歐、美、澳各大洲和地區(qū)。 近幾年來,學校銳意改革,制定《改革與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主體教育,進一步完善德育三模式,二中辦學新的思路正在形成。 學校被授予“全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省最佳文明單位”、“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示范高中”、“全國綠色學?!薄ⅰ笆“踩拿餍@”、“省衛(wèi)生工作先進單位”、“省軍訓先進單位”、“省廠務公開先進單位”、“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狀”、“武漢市德育六有實體建設先進學?!钡裙鈽s稱號。 武漢市第二中學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沉默的枝頭已蕩漾出綠色的消息,鮮艷的笑靨把春的祝福一波三折地傳遞,校園里春意盎然,一片勃勃生機。 全體二中人正挾十三鑄輝煌的威勢,以昂揚奮進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在經過幾代敬業(yè)奉獻二中人不懈努力的基礎上,學校現任領導班子率領全體二中人繼往開來,承傳著辦學實踐與經驗,為躋身全國千所示范高中行列則努力奮斗。
中山高中創(chuàng)建于1999年,經過十二年的發(fā)展,中山高中成立之初,王旭校長就明確提出“辦學質量是學校發(fā)展生命線”的辦學思想,全體教職工堅持“高起點辦學,跨越式發(fā)展”的戰(zhàn)略構想,牢記“轉化一個學生,穩(wěn)定一個家庭;辦好中山高中,造福百姓一方”的莊重承諾,秉承“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為每個學生達到最高發(fā)展水平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找到個人發(fā)展需要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最佳結合點”的發(fā)展使命,堅持“學生發(fā)展為本”和“教育就是服務,服務的核心在于質量”的辦學育人理念,遵循“歡迎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發(fā)現學生,引導學生,發(fā)展學生”的教育原則,大力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堅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立校之本”,緊緊圍繞“教會學生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樹立“差距就是潛力,差距就是機遇,壓力就是動力”的奮斗信念,大膽探索,積極進取,形成了卓有成效且富有中山高中特色的發(fā)展性教育模式和“升層—激勵—發(fā)展”評價機制,通過旨在打開學生“學習動力系統(tǒng)”的“希望教育”、“情商教育”等,學生精神面貌較之過去發(fā)生很大變化,學習成績穩(wěn)步上升。辦學十二年來,中山高中以其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績,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中山高中堅持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作為立校之本和不斷躍升的支點,尤其近三年來,教學質量在全市普通高中領域居于中上水平,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塊品牌,2010年高考取得歷史性突破。2010年315名考生,一本上線27人,二本以上上線182人,二本上線率由09年的52%升至58%,本科上線299人,本科上線率由09年的91%升至95%,全校高考上線率達到99%,其中張穩(wěn)同學考出理科617分的好成績,超出一本錄取線99分。中山高中辦學十二年來,始終如一,從不敢懈怠,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之路,開創(chuàng)了民辦高中教育新格局?!吨袊逃龍蟆?、《人民教育》、《大連日報》等國家和本市媒體對中山高中的辦學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同時被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評為民辦教育先進集體。面向未來,中山高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歷經風雨再獲發(fā)展機遇的硚口名校武漢市第64中學創(chuàng)建于1965年,1988年由完全中學改為單設初中。地處中山大道崇仁南路,占地面積10099.05平方米,田徑運動場3779平方米,體育設施完備,綠化率為100%。學校實驗室、閱覽室、微機室、音樂教室、勞技室、美術室、科技室、多功能室等一應俱全,設備齊全先進。多年來,在區(qū)委、區(qū)政府和教育局的關懷下,六十四中不斷發(fā)展,以優(yōu)質的教育享譽社會,成為唯一連續(xù)兩屆被評為橋口區(qū)名校的單設初中,多次評為市、區(qū)先進學校。2008年硚口教育實現資源重組,武漢市第六十四中學實現了標準化建設,現在學校教學設施齊全,校園文化氛圍濃厚,學校環(huán)境清新怡人,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成為硚口初中的一面旗幟。內涵豐富不斷創(chuàng)新積淀的辦學理念經歷四十多年的風雨探索,六十四演繹了一所普通中學的崛起,積淀了底蘊豐厚的校園文化,形成了學校主流文化。辦學理念:為了學生的明天校訓: 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校風:愛校如家、敬業(yè)為樂、勤奮是本,成才為志教風,關愛學生、特生特教、正面激勵,創(chuàng)新教法學風:主動學習、大膽質疑、勤于實踐辦學目標:學校高檔次,教師高品位,學生高素質,管理高效率,教育高質量。辦學模式:主體性教育模式辦學思想:以人為本、正視差異、彰顯個性、和諧發(fā)展主體精神:事業(yè)為重,愛校如家;團結協作,顧全大局;不怕困難,頑強拼搏;開拓創(chuàng)新,敢于勝利??释砷L體會著職業(yè)尊嚴與幸福的教師隊伍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六十四中關心教師的發(fā)展,為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如今教師隊伍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F有教職工180多人,中學高級教師47人,中學一級教師78人,市、區(qū)名師、科學科帶頭人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18人,研究生學歷9人,整體素質優(yōu)良。一流的師資力量,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創(chuàng)新了學校教育品牌。全面發(fā)展享受著成長的歡樂與收獲的學生群體近年來,六十四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始終名列橋口前茅,并持續(xù)保持上升的勢頭。2005年,萬俊男同學以546分的中考成績成為武漢市中考“末代狀元”;2006年,初一年級李靜同學在楚材杯作文大賽中,勇摘武漢市初中組特等獎的桂冠。2006年、2007年、2008年中考達十一中計劃生錄取線的學生都突破百名大關。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形成特苗特育、特生特教的教育風格??萍夹〗M、體藝小班、英語俱樂部中涌現出大批特色小人才在省、市藝術“小人才”的比賽中,學校每年均有數十人次學生獲獎; 2005年在《國際英語》大賽中,我校榮獲團體大獎。時代在前進,教育在發(fā)展。在內涵發(fā)展道路上,六十四中人正以信心百倍,迎接挑戰(zhàn),我們堅信:六十四中的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一定更輝煌。
武漢市七一中學位于漢口中山大道1443號,創(chuàng)辦于1971年,其前身為三元里小學,初為完中,1981年改為單設初中。當時,學校占地面積一共只有11畝,一座四層教學樓和一座三層民房式教學樓非常破舊。全校僅20個教學班,學生1000余人,教職工70多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現在校園面積擴展至15480平方米,新建教學樓、綜合樓面積11775平方米,運動場7191平方米,草坪花壇4536平方米,擁有了現代化的校園網絡系統(tǒng)、閉路電視系統(tǒng)、微機房、語音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電子閱覽室、實驗室、氣象站、天文臺、室內游泳館、室內體育館等一流的教育教學設施。目前,學校發(fā)展為60個班的規(guī)模,在校學生3375人,教職工186人,其中,高級教師89人,省骨干教師5人,市區(qū)專家7人,市區(qū)學科帶頭人21人。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的發(fā)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年至1984年。重點抓常規(guī)管理制度的建設,全面打基礎,奮斗目標是摘掉落后學校的帽子。84年市教育局在我校召開“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現場會,從此摘掉了落后學校的帽子。 第二階段,1984年至1987年。側重教育教學尤其是教材教法改革,目標是進入武漢市先進學校的行列。1986年學校被評為市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1987年被市政府命名為先進學校,從而實現了既定目標。 第三階段,1988年至1991年。實行學校整體改革,以實施“四制改革”為主線,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目標是向武漢市第一流學校邁進,1991年被省教委命名為“湖北省教改實驗初中”。 第四階段,1992年至2000年。重點實施創(chuàng)新工程,更新教學設備,改革教學手段,進一步完善競爭機制,全面提高干部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994年被市政府命名為“普通中小學辦學水平先進學?!?; 1996年被評為省、市電化教育先進學校;1997年被評為“省電化教育試點學校”;1999年被確定為“市電化教育示范學校”。 第五階段,2001年起,實施校園整體規(guī)劃建設,確立“以人為本,主體發(fā)展,依法治教,科研興?!钡霓k學理念,追求“高質量、第一流、有特色、現代化、示范性”的辦學目標。實行嚴格科學的內部管理;實施主體教育和旨在打造名師、名校、名校長的“三名工程”;不斷深化以構建主體教育教學模式為主的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啟動“新課標,新課改”,教育教學質量穩(wěn)居市區(qū)前列。學校通過了市級督導評估,成為“武漢市普通中小學辦學水平示范學?!?。 辦學體制改革,為學??焖侔l(fā)展提供了機遇,注入了生機與活力。1998年底,學校被武漢市教委批準為首批改制校之一,依托并入的原沈陽路小學創(chuàng)辦了“公辦民助”性質的“武漢市七一分?!?,改制八年后,學校在硬件建設,各項改革尤其是促進江岸義務教育均衡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作出突出貢獻。2006年以來,根據教育部、省、市關于規(guī)范改制校精神,學校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創(chuàng)辦并規(guī)范了公辦學校參與舉辦的民辦學校“武漢七一華源中學”,將辦學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 多年來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管理抓質量,以管理樹品牌,以管理謀發(fā)展。實行嚴格科學的管理是我校多年來形成的辦學特色。從學校的宏觀發(fā)展規(guī)劃,到推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及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方面面,管理工作必須先行而且滲透到每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依法、依規(guī)治校;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目標、組織、過程、民主、制度等管理模式;實行制度無情管理和情感教育驅動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在動態(tài)中實施管理,適時擬定重點,選準突破口,不斷完善教育教學、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力爭形成文化層面的管理,使學校管理,制度等他律內容,變?yōu)閹熒月傻膬热?,努力提升管理層次?nbsp; 目前,學校正以良好的校風、教風、班風、學風、完備優(yōu)美的育人環(huán)境,不斷提高的教育教學質量,而響譽三鎮(zhèn)。近幾年來學校先后被評為“市綠色學?!薄ⅰ笆形拿鲉挝弧?、“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市創(chuàng)新素質實踐行先進單位”、“省綜合辦學實力50強學校(武漢市初中第一名)”、“省教科研50強學?!?, 正努力爭創(chuàng)省級文明單位、省級示范學校。學校連年中考成績穩(wěn)居市區(qū)前列,學科競賽獨領風騷,在全國數理化競賽中,連續(xù)蟬聯全省第一,2001年以來,學生共獲國家獎1930項,省級獎967項,市級獎4817項。教師的優(yōu)質課、課件、教學設計、論文等獲國家級獎69項,省級獎75項,市級獎210項,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fā)表教研論文42篇?!熬盼濉币詠?,學校結題市級以上科研課題九個,其中,一個達國家級水平,兩個獲得省級成果獎,一個獲得市科技發(fā)明獎。 七一人在一次次業(yè)績面前,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科學拼搏,以“追求卓越,塑造完美”的精神,打造千萬個家庭的希望,培養(yǎng)一批批社會的棟梁。
1991 年被省教委命名為“湖北省教改實驗初中”;[1] 1995 年被市教委確定為“武漢市電化教育試點學?!?; 1996 年被省教委確定為“湖北省電化教育試點學?!保?nbsp;1999 年被市教委確定為“市電化教育示范學?!薄?nbsp;2000 年被市總工會授予“模范職工之家”稱號; 2002 年被市教育局、環(huán)保局評定為“綠色學?!?; 2002 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2003 年被市政府評定為“武漢市普通中小學辦學水平示范學校”; 2003 年被省教育科學院評定為省“科研 50 強”學校, 2004 年學校以綜合辦學實力武漢市城區(qū)第一名的成績被省教育科學院評為“湖北省綜合辦學實力 50 強學?!?。是武漢市五所重點中學之一。
中山市橫欄港源寶裕學校是中山市港源教育集團2004年創(chuàng)辦的一所民辦學校。學校教育管理定位明確,辦學獨具特色,逐漸成為中山地區(qū)民辦教育品牌。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