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10-10 13:34 中國教師資格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1.選B
【解析】《國語》是從周朝王室開始記錄的,而《左傳》從春秋魯國考試記錄的,二者時間不同?!秶Z》記載了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征犬戎,下迄周貞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聯(lián)合滅智伯的514年歷史?!蹲髠鳌废鄠魇谴呵锬┠牯攪饭僮笄鹈鞲鶕?jù)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27年(前468)
2.選C
【解析】賈島,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19歲云游,識孟郊等,因和推敲韓愈。其詩精于雕琢,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3.選C
【解析】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nèi)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是歐陽修。
4.選B
【解析】“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出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詩歌內(nèi)容是: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首詩一方面高歌贊揚了初唐四杰,另一方面又批評了那些好高騖遠,夜郎自大,輕薄為文,假呻吟瞎浪漫的人們。
5.選B
【解析】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6.選C
【解析】“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是《關(guān)雎》中的一句。這首詩通過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姑娘,并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在夢里也會夢見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過程,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內(nèi)心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摯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詩經(jīng)的首篇,更加表明了關(guān)雎在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
7.選D
【解析】《詩經(jīng)》內(nèi)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nèi)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的。
8.選D
【解析】兩漢樂府詩的作者來自不同階層,詩人的筆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懸殊、苦樂不均在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表現(xiàn)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貴之家奢華的樂府詩同被收錄在相和歌辭中,這就形成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的兩幅畫面。一邊是饑寒交迫,在死亡線上掙扎;一邊是奢侈豪華,不知人間還有憂愁事。
游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是《古詩十九首》的主要內(nèi)容?!豆旁娛攀住烦擞巫又瑁闶撬紜D之詞,抒發(fā)游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是它的基本內(nèi)容。二者相互補充,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豆旁娛攀住匪憩F(xiàn)的游子思婦各種復雜的思想情感,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千百年來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
9.選A
【解析】曹丕對七言詩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zhì)書》等,其中《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chuàng)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fā)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志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有《洛神賦》美不勝收、《與吳季重書》和《與楊德祖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詩札。
10.選B
【解析】《西洲曲》,是抒情長詩而非記事長詩?!段髦耷?,最早著錄于徐陵所編《玉臺新詠》。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xiàn)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鮮明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和純熟的表現(xiàn)技巧。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chǎn)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jīng)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責任編輯:張欣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