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8-20 15:53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4.預防:
(1)病人隔離至腮腺完全消腫為止,接觸者應檢疫3周。
(2)接觸者可服板藍根沖劑預防。
(四)手足口病
1.病因及特點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庫克薩基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四季均可發(fā)病,春夏和春秋季是流行的高峰期。手足口病主要發(fā)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該病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泛。
2.癥狀
(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fā)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于舌、頰黏膜及硬腭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腭,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后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后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愈,愈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2)重癥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fā)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
3.護理:
(1)臥床休息,供給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食物,飲食宜清淡,忌冷、辛辣和過咸的刺激性食物,多喝水。
(2)保持口腔清潔,勤漱口。被褥、衣服要清潔,衣著要寬大,柔軟,透氣。
(3)慎服退燒藥。
4.預防:
(1)及早發(fā)現,加強消毒工作,隔離病毒,對接觸者進行隔離檢疫。
(2)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勤洗手、餐具專人專用等衛(wèi)生生活習慣。
(3)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毒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
(4)定期對幼兒玩教具、個人衛(wèi)生用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5)向家長宣傳手足口病相關預防措施。
(6)加強幼兒身體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
(六)傳染性肝炎
1.病因及特點
傳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肝炎病毒可分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等諸多類型,傳播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傳播范圍廣泛,其中甲型和乙型肝炎感染率較高。
(1)甲型傳染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存在于糞便中的病毒污染了食物和水,經口造成傳染。
(2)乙型傳染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唾液、乳汁等體液中,可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輸血、醫(yī)療器具、蟲媒等途徑傳播。
2.癥狀
無論甲型、乙型傳染性肝炎,在癥狀上都可分為黃疸型與無黃疸型兩種。
(1)黃疸型肝炎。病初類似感冒,相繼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尤其不喜歡吃油膩食物。病兒無精打采,乏力,脾氣煩躁,易發(fā)怒。經一周左右,鞏膜、皮膚出現黃疸,尿色加深,肝功能異常。
(2)無黃疸型肝炎。與黃疸型相比,病情較輕。一般有發(fā)熱、乏力、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無黃疸。
3.護理:
(1)休息:應臥床休息,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疲勞過度。
(2)營養(yǎng):多攝入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4.預防:
(1)接種甲肝、乙肝疫苗,保護易感者。
(2)注意飲食衛(wèi)生,強調個人衛(wèi)生。生活用品、餐具應專人專用。
(3)做好日常性的消毒工作。尤其是食具、水杯的煮沸消毒。
(4)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5)發(fā)現病情,要向防疫機構報告,對受到影響的地方進行專業(yè)處理。
(七)細菌性痢疾
1.病因及特點
細菌性痢疾是由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糞便中,經口傳染。于夏秋季多發(fā)。
2.癥狀
(1)發(fā)病急,高熱、腹痛、腹瀉。一日可腹瀉幾十次,有明顯的里急后重(有總排不凈大便的感覺)。大便內有粘液及膿血。
(2)少數病人有高熱,很快抽風、昏迷,為中毒型痢疾。
3.護理
(1)發(fā)熱時應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忌食多渣、油膩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病情好轉后逐步恢復普通飲食,并加強營養(yǎng)。
(2)遵醫(yī)囑服藥。急性菌痢的療程為7—10天,若未按醫(yī)囑服藥,治療不徹底,易轉成慢性菌痢。
(3)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洗凈。
責任編輯:郭爽
上一篇: 幼兒衛(wèi)生保健常規(guī)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